针灸对癫痫发作有用吗?

经络穴治疗癫痫-经络环导祛痫疗法

癫痫做针灸是有效的。癫痫中医认为属于痫症、癫症的范畴,与七情饮食或先天等因素密切相关。它总的病机是脏腑失调、气机逆乱、风阳内动。而针灸通过刺激人体相应的输血,达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散寒除湿、调理脏腑、平衡阴阳的目的。

在发作期通常选择人中、百会、合谷、太冲、内关,并用泻法来进行治疗。对于癫痫的间歇期,通常会采用肝俞、肾俞、脾俞、阳陵泉、足临泣等穴位,并采用平补平泻法来进行治疗。

癫痫病采用背部穴位治疗能以根治是否可信?

中医看癫痫

中医认为癫痫是一种什么样的病?

在民间,人们习惯把癫痫病叫“羊羔风”、“羊癫风”、“猪婆风”等等,叫法虽然不一样,但是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根据对病人发作症状的直观认识来起名字。很显然,这其中也贯穿了一种基本思想,即抓住了癫痫病人发作时抽风这个基本特征来进行概括,虽说不上是科学的概括,也没有抓住疾病的本质特征,但却是以症状为依据的。

中医传统上把癫痫称作痫证或痫病,癫痫是后来的叫法。早期医书上,医家多把癫、狂、痫混称,没有划出一个分明的界限。后来人们逐渐认识到,癫、狂、痫均属精神、神志方面的疾病,但三者又各有其显著的特征。癫和狂主要表现为精神错乱,以动作失常、情感障碍、幻觉幻想、意识紊乱为基本特征。医籍中多以阴阳不同来划分癫和狂,精神抑郁,静默痴呆,语无伦次者属阴,为癫症;精神亢奋,狂躁刚烈,打骂破坏者属阳,为狂症。痫症则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精神失常,严重者一发作就会猝然昏倒,不醒人事,口吐涎沫,四肢抽搐,发作过后又和正常人无异。

严格讲,传统中医并没有给癫痫下一个很准确、很科学的定义,虽然祖国医学对癫痫的认识早在2000多年前就有记载,例如马王堆汉墓帛书《五十二病方》中就列有“婴儿病痫方”专条,较为详细地记载着用“雷丸”、药浴治疗癫痫病的方法,并分析了“痫者,身热而数惊,颈脊强而腹大”等一些证候特点,但始终在理论概括上没有一个系统的说法。

中医如何认识癫痫的发病原因?

传统中医很早以前就对癫痫的发病原因做过解释和分析,其具体内容散见于医学典籍中,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①先天因素:

这种认识类似于西医说的原发性癫痫。传统医书上把它称作“胎痫”,意为胎里带来的。譬如大脑发育不全,脏腑功能先天不足等等,当然还包括遗传因素在内。

②饮食起居因素:

多指饮食不注意节制,冷热无常,寒暑侵入。比如经常过量食用肥腻的食物,暴饮暴食,过多食用生冷及不卫生的食物等,都可能成为病因。中医讲究饮食有节,认为脾胃乃后天之本,人体所需要的营养都要靠津液气血输布,而这些全靠脾胃功能完成。饮食无节制,造成运化失职,积成痰饮,蒙蔽心窍,必然引起癫痫。

③精神因素:

是很重要的发病因素。精神过度紧张,突然受到惊吓,心情长期抑郁,过分的激动、愤怒、伤感等对人造成精神刺激和精神创伤,形成发病的内环境。《黄帝内经》上说过,愤怒容易伤肝,过分的喜悦容易伤心,思虑过多会伤脾,忧伤过分会伤肺,恐惧太甚易伤肾。过度的精神刺激会造成体内气机紊乱,导致脏气不平,特别是突然惊恐,更是发病的直接原因。

④劳作因素:

劳作失度也是致病原因之一。用脑过度必然造成大脑亏损,心神失养,强度太大的体力劳动往往使人体力不支。在这些情况下,病邪极易侵入,因为此时人体抗病能力降到最低。传统中医典籍上的劳,还特指房事不节,本虚而致病。

⑤跌仆产伤:

指的是发生意外造成的伤害和小儿出生时受到损伤。

这些伤害极易形成各种内外伤害,尤其是脑部受损,如遇到适当条件,便会导致癫痫。

除以上病因外,中医认为:许多疾病如果不能及时治疗,也会转为癫痫。上述各项为什么会以癫痫病的形式表现出来,有待作进一步研究。

癫痫病是脑病还是脏腑病?

中医典籍上把癫痫称作“癫疾”、“颠疾”。有些医书据此而下论断说早期的医学家已经清楚地认识到癫痫病是大脑的病,理由是“颠字的意思是头顶,也就是头。”我们认为这种说法还缺少确凿的论据,要弄清癫痫病是脑病还是脏腑病这个问题,还得做些必要的讨论。

中医典籍上比较明确地提出癫痫病是脑部病变的是清代名医王清任。他在《医林改错》一书中曾比较系统地阐述过他的观点:癫痫病发作是元气一时不能向上转入脑髓,病人抽搐时正象是活人脑袋。说他是活人,腹中有气,四肢抽搐;说他是脑袋,脑髓没气,耳朵聋了,眼睛向上翻就象人。有的人先喊一声然后抽搐,是因为脑中无气,胸中的气没地方走,突然冲出来。正抽搐的时候,胸中有漉漉的响声,是因为津液还在气管里,脑袋无气,因此有这种声音。抽搐后头痛昏睡的原因,是气虽然转到脑子里,但是还不足以使人清醒。他从大发作的症状入手分析,证明了大脑是发作的根源。虽然他的分析并不象现代医学认识得那么透彻,但已经非常难能可贵了。

祖国医学认为脑为元神之府。把神、魂、魄、意、志分属于五脏,称为“五脏神”,而把脑作为“总众神”的神。认为五脏神气通于脑,五脏神气之所以能上通于脑,是以经络为传导之路的。也就是说,五脏能够通过经络与大脑联系在一起。

近代医学的发展,促进了中医学说的发展,人们对于癫痫病的认识也更为深刻,基本上统一了认识:癫痫病是脑部病变引起的。脑部病变分两种情形,一是大脑本身发生病变,二是脏腑病变引起大脑病变。这也就解释清楚了为什么中医治疗癫痫病主要从肝、脾、肾三脏立论这个问题。

脏腑病变为什么能引起大脑病变导致癫痫病?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大脑统领全身,它用来维持功能的气血、脑髓等必须靠五脏来生产、供应,也必须靠五脏的功能来协调。这样,一旦脏腑产生病变,必然会传导至大脑,引起大脑病变,导致癫痫病。

心脏病变为什么会引起脑病导致癫痫?

中医认为心主血脉,心脏的作用是主持血液循环,它向泵一样不断地把血液供给大脑,以维持大脑的正常机能。大脑正是靠心脏提供的血液来维持本身的健康,进行生理活动,支配人的意识、思维、情感和运动。

心脏出现下列情况都可能引起脑病,导致癫痫:心血不足,心脏功能衰竭,不能满足大脑供血,大脑因缺血缺氧便会出现功能障碍;心血管瘀滞,出现供血障碍,大脑失去维持正常生理机能的保障,也会导致大脑发生病变。传统中医也认为痰迷心窍,心神无舍,可引起大脑病变。

肾病为什么会引起大脑病变导致癫痫?

中医认为肾主藏精,肾精化生脑髓,从而使大脑充实不竭,保证脑功能正常,因此认为肾为先天之本。中医有些治法,比如填精益髓、补肾健脑,就非常能说明肾与大脑之间有密切的关系。

肾脏出现下列情况都可能引起大脑病变,导致癫痫:肾脏先天不足,不能生成足够的精髓,使大脑发育受到影响,自然形成脑病;久病不愈,肾脏亏虚,得不到所需的滋养和补充,引起脑室空虚;肾劳过度,达不到生理平衡,形成肾精不足,引起脑髓不实;肾有病不能主水,多生痰饮,上犯脑神,出现昏迷、抽搐、头痛等症状。所以,有些专家认为各种癫痫都是肾经病,确实有一定的理由。

肝病为什么会引起脑病导致癫痫?

中医学认为“肝藏血”,肝脏的功能在于调节血液促进机体新陈代谢,它对脑功能的正常发挥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肝荣则脑健,肝衰则脑病。反过来说,人的感情和肝脏关系极为密切,比如怒为肝志,怒则气血逆乱,逆乱之气血易随肝气勃发而上举,使脑部发生病变而出现昏仆、不省人事等症状。

《内经》上说各种抽搐,都属于肝病。肝脏出现下列病变都有可能引起脑部病变,导致癫痫:肝脏主管疏泄,对调节大脑血流量和疏通气机起关键作用,肝阳上亢,化风内动,能上扰清阳,也会挟带痰浊逆动,蒙蔽心神,激起大脑病变;肝气郁结,疏泄功能不能充分发挥,会造成情志不畅,也极容易化为邪风,上犯大脑引起昏仆、抽搐等病症。

脾病为什么会引起脑病导致癫痫?

中医认为,脾主管运化水谷精微,是气血生化之源。脾脏生理功能正常,其他脏器才能得到足够的营养物质,来维持正常的功能。《灵枢》上说五谷津液通过脾脏转化为营养物质,再运送到身体各部位,补充脑髓。

由上可见,脾脏有病会引起脑病,导致癫痫。脾运化失职,大脑失去必要的营养物质,导致功能失调。脾病还会直接引起胃部消化不良,生热、生风,生痰浊,导致大脑病变从而形成癫痫病源。

肺病为什么会引起脑病导致癫痫?

中医学说认为,肺主诸气而司呼吸,肺吸入的清气和脾运化的水谷精微结合,输布到机体的各部分。由此可见,肺功能的正常发挥,保障了机体运动的主要动力。

肺部发生下列病变都有可能引起脑病,导致癫痫:肺主气,气助血行,气虚滞容易形成大脑气血难以得到补充的病理现象,从而使大脑功能产生障碍,发生病变;肺气不利,浊气上逆,干扰清明,也会导致功能紊乱,而出现昏迷、倒地等症状。

传统中医把癫痫病分为几类?

传统中医著作中,医学各家对癫痫病的分类驳杂不一,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种:

(1)按病源分:

也就是按照得病的原因对癫痫进行分类。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说法,是明代方贤的五分法。他在《奇效良方》一书中,把癫痫分为风痫、食痫、惊痫、痰痫、饮痫五类。这种分法对后世医家影响较大。

(2)按发作时患者发出的叫声分:

持这种分法的代表人物是宋朝名医钱乙,他在《小儿药证直诀》一书中,根据发作时患者发出的叫声,把癫痫病分为五类:犬痫、羊痫、牛痫、鸡痫、猪痫。这种分法当然是不科学的,如果发作时不发出叫声,便不在五类之中了,可见分法不严谨。

(3)接五脏所属分:

就是看患者发病源于哪一脏器,也就是说是哪些脏器病变而引起癫痫。这种分法应是从病理和症状这个角度考虑的。

这种分法,明朝医家鲁伯嗣是代表。他把癫痫分为心痫、肝痫、肾痫、肺痫、脾痫五种,并附带说明了发作症状。他在《婴童百问》一书上解释了他的分法。面红、眼睛直、吐舌、咬牙、烦躁不安、气短的叫心痫;脸和嘴唇发青、眼睛向上看、手脚抽搐、腰背硬直的叫肝痫;脸发黑带有晦气、眼睛向上看、嘴里吐沫、身体僵直如尸的叫肾痫;脸白如土、眼睛发直、象受了惊吓似的跳动摇头、嘴里冒沫的叫肺痫;脸色发黄、眼睛发直、肚子胀、下泻、四肢僵硬的叫脾痫。

把发作症状和病理结合起来给癫痫病分类,基本上可以从中医典籍上找到理论根据,也符合中医的临床观察经验,确实有独到之处。所以,后世医家也有人沿袭这种分法的思路,加以提炼,提出新的分法。

(4)按阴阳分:

是癫痫分类中最简洁的一种,只把癫痫分成阴痫、阳痫两类。阴痫属于虚寒症,患者体质虚弱,每次发作时间较长,发作周期也长。阳痫属于实热症,一般情况下患者体质比较强壮,每次发作时间较短,发作比较频繁。

现代中医如何给癫痫分类?

现代中医根据中医典籍的分类方法,对癫痫病有了更明确的分类。归纳起来有下面几种:

(1)分为阴痫、阳痫或者实证、虚证两类。这种分法实际上是继承了传统中医的阴阳两分法。

(2)把癫痫分成风痫、惊痫、痰痫、食痫、热痫、瘀痫、虚痫、虫痫等类,是根据病因来分类的。上述几类,散见于医籍中,古代医家已有论述,只是未加系统概括。现代医家经过加工整理,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科学的体系,这其中有医家独到的见解,但总体上说来还是对古代医学思想的继承。

(3)把癫痫分为肝风痰浊、肝火痰热、肝肾阴虚、脾胃虚弱四类。这种分法,从肝、脾、肾三脏立论,体现了当前中医对癫痫病病因的基本看法,切中了要害,抓住了主要矛盾,不失为一种较好的分法。

对癫痫病较好的中医分类是哪一种?

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我们主张将癫痫分为风、惊、痰、食、虚、瘀、滞七类。因为这种分法直接抓住了病因,与发作症状结合,对治疗有积极的指导作用,而且非常具体。现将各类癫痫的主要症状和病因分述如下:

(1)风痫

症状:脸色发青、发紫、脖子发硬、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两眼向上看、肢体僵直、抽搐吐沫。发作前有头晕目眩、头痛、恶心、肢体麻木等前兆。

病因:肝阳亢盛,有痰火,感受风寒,闭阻经脉;或肝功失调,风寒外侵,肝风内扰,血虚郁闭。

(2)惊痫

症状:突然昏倒、神志丧失、肢体强直、抽搐,多数发作前惊叫。轻者神志不清,神情呆滞,有无目的行为。

病因:胎儿腹中受惊,先天胆气不足,或出生后暴受惊吓,则遇适当条件发病。因高烧惊厥,治不及时或未治愈而转为癫痫。因肝肾虚弱,经受突然刺激或长时间强刺激,受惊发病。

(3)痰痫

症状:发作时突然倒地、不省人事、喉中痰鸣、口吐涎沫或口角流涎、脸色发青、口唇青紫、手脚抽搐、身体僵直,并伴有异常叫声。

病因:一是温热积久,灼伤津液,蓄成痰饮。二是脾胃虚弱,运化失职,积为痰饮,或由进食生冷油腻过多,消化不良,积为痰饮,遇诱因发为癫痫。

(4)食痫

症状:脸色发青、脘腹胀满、腹痛、恶心、呕吐、大便秽臭或便秘。发作时两眼发直、四肢抽搐,重者昏倒、口吐涎沫。

病因:一是小儿哺乳不节,伤及脾胃。二是母乳有问题,或者含有较强的刺激成分,如酒精或副作用较强的药物成分等,伤及小儿脾胃。三是常人脾胃虚弱,饮食不节,尤其易转为痰痫。

(5)虚痫

症状:平素脸色发白或脸色晦黯,常头晕目眩、腰酸腿软,或肢体乏力、耳鸣、失眠、精神萎靡不振。发作时突然昏倒、两眼失神、四肢颤动或抽搐、大小便失禁,或者神情呆痴,无行为意识。

病因:一是先天不足,脏器不健,若生活调理不当,遇饮食、寒热、情感等刺激因素发病。二是久病不愈,造成肝肾亏虚或脾胃虚弱,肝肾亏虚导致精血不足,脾胃虚弱造成运化失职,饮食聚积生痰,蒙蔽清窍。三是外伤、产后失血过多或贫血等因素带来不足之症。四是积劳成虚,不胜外邪。

(6)瘀痫

症状:发作时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口吐涎沫、全身抽搐或者一侧肢体抽搐、局部肌肉抽动、两眼直视或向一侧斜视,有时伴有尖叫声,有些患者会出现精神症状,发作过后体乏无力。

病因:一是脑外伤或是脑血栓等心脑血管病变引起综合征。二是部分脏器由于出血等原因造成瘀证,影响血液循环。三是气滞脉络,造成气血不畅。

(7)滞痫

症状:发病前常表现出忧郁、焦躁、容易生气乃至发火、胸满腹胀或者腹痛难忍。发作时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抽搐,轻者失神、脸色苍白或蜡黄、目光呆痴、面部肌肉抽搐或嘴角不自觉地蠕动。

病因:一为气滞,心情不愉快,或者怒气难消,肝气郁滞,或者气滞胸膈。二为脾胃失调,多生津液,阻遏气机。三为肠道不畅,清气不举,浊气难下,或因宿便滞留,津液难通,浊气上逆。四为经脉阻滞,气机不畅,甚而导致清窍失养。

完整版请看这里:针道窥径——经络之任脉(Ren Meridian,CV)

任脉起于小腹内,下出会,向前上行于部,在腹内沿前正中线上行,经关元等穴至咽喉部,再上行环绕口唇,经过面部,进入目眶下,联系于目(见图2-77)。 任脉共24个腧穴,主治少腹、脐腹、胃脘、胸、颈、咽喉、头面等局部病症和相应的内脏病症,部分腧穴有强壮作用,也可治疗神志病。

1. 会阴 (CV 1)

定位男性在阴囊根部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处;女性在大后联合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处(见图2-78)。

主治①溺水窒息,昏迷,癫狂痫;②小便不利,遗尿,阴痛,阴痒,脱肛,阴挺,痔疮;③遗精,月经不调。

体会直刺0.5 1寸;孕妇慎用。会阴穴在气功里是很重要的穴位,但是由于位置的原因,针刺取穴时我从来没有用过它。倒是现在有一种灸凳,人坐上去,就可以灸会阴穴,我们一般用它来治疗前列腺炎、小便障碍等。疗效还是比较好对。

2. 中极 (CV 3) 膀胱募穴

定位前正中线上,脐下4寸(见图2-79)。

主治①遗尿,小便不利,癃闭;②遗精,阳痿,不育;③月经不调,崩漏,阴挺,阴痒,不孕,产后恶露不止,带下。

体会直刺1 1.5寸;孕妇慎用。中极是膀胱经的募穴,主治泌尿生殖系统疾病,临床应用极其广泛。中极刺法有两种,一种是直刺,一种是斜向下方刺。在治疗月经病,盆腔炎的时候,一般是直刺,而治疗泌尿系统疾病的时候是斜刺,遗精阳痿不育也是斜刺。斜刺针尖向下,要求针感能够直通尿道。治疗尿潴留的时候,患者膀胱充盈,憋胀感很明显时,一定要注意不要过于深刺,容易刺破膀胱,但是这种几率很小,因为膀胱壁还是很厚的,只有在极度充盈的时候,才会出现这种情况。

3. 关元 (CV 4) 小肠募穴

定位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见图2-79)。

主治①中风脱证,虚劳冷惫;②少腹疼痛,腹泻,痢疾,脱肛,疝气;③五淋,便血,尿血,尿闭,尿频;④遗精,阳痿,,白浊;⑤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带下,阴挺,恶露不尽,胞衣不下。

体会直刺1 1.5寸;多用灸法。孕妇慎用。关元穴又称下丹田,是治疗脱证虚劳的要穴。灸关元大补元气,除了肾阴虚明显的人,其他体质虚弱的人都可以使用。灸关元也可以补脾气,治疗腹泻脱肛;可以固肾气,治疗遗精;驱宫寒,治疗痛经、闭经。所以不是说只有阳气虚的人才可以用。只要阴虚不是很明显,都是可以灸关元保健。大家没法判断的时候,可以先尝试艾灸,如果没有上火,就可以用。丹田气足,人的精神才健旺。针刺时以直刺为主,如果是治疗泌尿系统疾病,如中极穴刺法。

4. 石门 (CV 5) 三焦募穴

定位前正中线上,脐下2寸(见图2-79)。

主治①腹胀,腹泻,痢疾,绕脐疼痛;②奔豚,疝气,水肿,小便不利;③遗精,阳痿;④经闭,带下,崩漏,产后恶露不止。

体会直刺1 1.5寸;孕妇慎用。石门穴用的比较少,因为补肾大多是用气海、关元。如果是泌尿系统疾病就用中极,但是石门是三焦经的募穴,可以用于一些气血水液代谢障碍的疾病,比如腹胀、大小便不通、闭经等。

5. 气海 (CV 6) 肓之原穴

定位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见图2-79)。

主治①虚脱,形体羸瘦,脏气衰惫,乏力;②水谷不化,绕脐疼痛,腹泻,痢疾,便秘;③小便不利,遗尿;④遗精,阳痿,疝气;⑤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带下,阴挺,产后恶露不止,胞衣不下;⑥水肿,气喘。

体会直刺1 1.5寸;多用灸法。孕妇慎用。在任脉脐下这几个穴位中,气海和关元是偏重于补益,其他偏于泻法,气海顾名思义是阳气之海,主要用于脏气衰惫,乏力等气虚症。所以也多用灸法。还可以用于治疗泌尿生殖疾病以及腹部疾病。和关元比较而言,关元偏于肾气,或者和肾精密切相关,主要为先天之本。而气海穴无论肾气、脾气还是肺气都与其有关系,为一身之气所系,可以用于治疗水肿和气短。灸气海补的是气,灸关元补的是肾。

6. 神阙 (CV 8)

定位脐窝中央(见图2-79)。

主治①阳气暴脱,形寒神惫,尸厥,风痫;②腹痛,腹胀,腹泻,痢疾,便秘,脱肛;③水肿,鼓胀,小便不利。

体会一般不针,多用艾炷隔盐灸法。神阙这个穴位大家都知道,就在肚脐上,肚脐不容易清洁,所以一般是不扎针的,多用艾柱隔物灸。我自己也尝试过隔姜灸。把生姜片扎上很多眼,把艾绒捏成柱状或者直接将艾条剪成柱状,放在姜片上,用香点燃,让它缓慢燃烧到局部疼痛时挪开。神阙穴也可以用来按摩,多是用手掌面来按揉,治疗腹胀腹痛。中学时候,我一直被我的脾胃病所困扰,所以当时养成一个习惯,饭后或者临睡前顺时针、逆时针按揉神阙穴。

7. 下脘 (CV 10)

定位前正中线上,脐上2寸(见图2-79)。

主治①腹痛,腹胀,腹泻,呕吐,食谷不化;②小儿疳疾,痞块。

体会直刺1 1.5寸。上中下脘穴都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其中中脘最为常用,上脘用的最少。其实用下脘还是用上脘穴主要取决于腹胀腹痛的位置,靠上就取上脘,靠下就取下脘。

8. 中脘 (CV12) 胃之募穴;八会穴之腑会

定位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或脐与胸剑联合连线的中点处(见图2-79)。

主治①胃痛,腹胀,纳呆,呕吐,吞酸,呃逆,疳疾,黄疸;②癫狂痫,脏燥,尸厥,失眠,惊悸,哮喘。

体会直刺1 1.5寸。刚上面说了,中脘最常用,因为它是胃之募穴、八会穴之腑会。所以一切与脾胃有关的疾病都可以用中脘,而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实际上很多疾病都或多或少与其相关。而如果是因为要调理脾胃来协助其他脏腑气血的恢复时,我们是不会取上脘和下脘的,只会去取中脘。因为中脘才是调理脾胃最重要的穴位,它的作用类似于足三里。久病不愈,我们会去调理脾胃。比如面瘫日久,超过三个月没好,我就会加上中脘、气海、足三里、三阴交。中脘穴也可以用艾灸,我自己就尝试过,深刻体会到脾主水液代谢。按理来说,艾灸是补阳气的,灸完容易口渴,需要喝水,我艾灸中脘穴,往往灸的时候满口生津,因为我是一个脾虚有湿的体质,灸中脘补脾气,让水液四散布达,所以口舌生津。

9. 上脘 (CV 13)

定位前正中线上,脐上5寸(见图2-79)。

主治①胃痛,呕吐,呃逆,腹胀;②癫痫。

体会直刺1 1.5寸。刚才说了上脘用的相对较少,但它除了脾胃病以外,还用于治疗癫痫,这里的所指癫痫,多数是“慢惊风”,和脾虚有关。胃和十二指肠溃疡和炎症引起的疼痛都位于上腹部,所以实际上上脘穴使用的频率还是很高的。